热点链接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做新时代优秀接班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思政大讲堂”系列讲座之四
2021年8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来到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系列讲话精神,我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思政大讲堂”系列讲座有请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民委“塞罕坝精神与高校思政研究”平台负责人、原创大型歌舞剧《情系塞罕坝》总策划和编剧高俊虎同志为全院师生作《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做新时代优秀接班人》的专题讲座。研究生院全体教职工及2021级新生二百余人在研究生院三层多功能厅参加了讲座,其余学生同步观看线上直播。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孙亚平同志主持。
首先,高俊虎同志梳理和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塞罕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并指出塞罕坝建设者的感人事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指出,塞罕坝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登上望海楼,亲切看望刘军、王娟夫妇,称赞他们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守护了塞罕坝生态安全。高俊虎同志指出,习总书记时隔四年两次针对塞罕坝作出批示和进行考察,并将其地位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提升到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可见塞罕坝在我国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高俊虎同志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视角为大家介绍了塞罕坝的历史。“塞罕坝”为蒙语,意指美丽的高原,是木兰围场的主体。木兰围场地理位置重要,北控蒙古、南拱京师、左通盛京、右引察哈尔,是北京与漠南、漠北蒙古相连的通道,且地理环境适宜,动植物种类丰富,它的建立不仅沿袭了清朝入关后狩猎的习俗,而且还承担着训练八旗士兵,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军事作用,同时还具有遏制沙俄侵略我国,绥服蒙古,防备朔方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俊虎同志还介绍了清朝皇帝如何开展木兰秋狝,从1681年康熙建立木兰围场到嘉庆25年(1820年),康熙、乾隆、嘉庆先后来围场举行木兰秋狝105次,秋狝大典都有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参加。秋狝大典之后,皇帝按军功大小,分别宴赏、赐鞍、马、服装、银两等,使北方少数民族感到皇恩浩荡,达到了“肄武绥藩”的目的,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伴随晚清末年政治危机和兵饷不足等问题的出现,木兰围场开禁并逐步被开垦,生态环境也开始遭到破坏。此后,木兰围场又遭遇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以及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大片森林荡然无存。解放初期,浑善达克沙漠已南侵到这里,严重威胁到首都生态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毛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对此,高俊虎同志深入讲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下的塞罕坝建设。六十年代初期,建立林业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1964年国家计委批复了塞罕坝林场的四项建设任务:一是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材;二是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三是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四是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在国家伟大号召和塞罕坝建设使命的召唤下,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农林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与周边地区的工人组成了369人的创业队伍,满怀青春激情,奔赴塞罕坝,拉开了艰苦创业的序幕。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抛弃城市优越生活,将全家带到塞罕坝,立下“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誓言。塞罕坝林场里有九座望火楼,后改为“望海楼”,有八座都是夫妻共同坚守,人们也把它称之为“夫妻望海楼”。五十九年来,共有近二十多对夫妻守过望火楼。五十八年来,塞罕坝的百万亩森林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总之,在塞罕坝建场初期,其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塞罕坝建设者凭着实干、肯干的精神,克服困难,迎难而上,顶风冒雪,垦荒植树。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塞罕坝、关心塞罕坝的发展,先后有二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塞罕坝或对塞罕坝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尚海纪念林是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绿之源,它见证着塞罕坝从荒漠到绿色屏障的生态修复奇迹,忠实记录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如今的塞罕坝已成为世界生态文明的典范。“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漠,经过三代塞罕坝人栽种、抚育、守护,创造了拥有115万亩林海奇迹,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面貌,而且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发展,这里已经成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鸟的天堂、云的故乡,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2017年12日5日,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其次,塞罕坝本身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塞罕坝精神指引下,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脱贫路径,依托生态优势,充分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带动生态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面貌的同时解决了当地大批农民就业问题。塞罕坝通过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等辐射带动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助力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2021年2月25日,塞罕坝机械林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脱贫攻坚楷模”。同时,塞罕坝还拥有巨大社会效益,三代塞罕坝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成为了时代的榜样,而塞罕坝精神成为鼓舞全党全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的精神源泉。
最后,高俊虎同志概括指出,塞罕坝精神来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得益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益于我们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得益于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听党话、跟党走、牢记使命、艰苦创业、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绿色发展的良好品德。同时,高俊虎同志对我院青年学子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塞罕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对党忠诚,守初心,担使命,树立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并鼓励大家在实践中充分发扬塞罕坝精神,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做新时代优秀接班人!
202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