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彩票

《非遗由“保护行动”到“学科建设”》


2021年9月26日上午9:00—11:00,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编王福州,应邀在我院惠新北里校区举办了题为“非遗由‘保护行动’到‘学科建设’”讲座。此次讲座系我院艺术学系主办的系列专家讲座之一,由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主持。

王福州院长从四个维度探讨了非遗保护实践视域的学术考量、“大遗产观”视域下学科定位、跨学科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问题。他指出,从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名列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1年6月1日《非遗法》的正式实施,以四级名录制度为基本特征的保护体系雏形初现。中国非遗历经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尽管筚路蓝缕但成果丰硕,创造了许多褒受缔约国赞誉的“中国非遗保护经验”。近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已提上议程。王福州院长指出,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非遗由保护“行动”向“学科”建设转向的时机已经来临。


一、实践视域里的学术考量


长期以来,非遗的学科建设滞后于非遗保护实践。但就非遗保护而言,关于非遗的本体、价值、形态、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以及对非遗的保护与管理、传承与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认知的推进,都需要依托于学科建设获得系统的理论指导。我国非遗学科建设首先要从观念理念、概念定义、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实践视域的非遗保护进行学术考量和反思。


其一是观念理念。王福州院长认为,要厘清口头传统与非遗的渊源。人类文明的传承赓续主要依赖口头传统,即便文字被发明并广泛应用,人们也仍然难以脱离传统形式。在今天中国版图内各民族仍然使用129种语言,还不包括方言在内,因此,口头传统可以称为非遗的第一领域并起着统摄作用。如表演艺术中的史诗、故事、歌谣、传说等形式,其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多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歌咏、讲述和传播。事实上,口头传统的知识蕴藏和文化内涵与传统观念认知存在巨大差距。

其二是概念定义。如若非遗的概念定义以移植借鉴为前提,那么分类体系将很难确定明晰的内部形态和学科边界,也难以反映传统文化本质。中国非遗的概念来源于2003年通过的《公约》,随着保护实践的深入,对非遗概念内涵的认知,特别是对其属性及特征的发掘,必将不断得到深化。但目前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概念上,主体性原则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无论是2003年的《公约》还是2011年的《非遗法》皆着重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更多兼顾了“外化于行”层面的提炼,而缺少了“内化于心“层面的概括,导致大量充满中华智慧的文化创造被忽略了;又如在分类上,整体性原则仍存在缺失的情况。特别是中华智慧没有成体系的基准线,导致大量心智类、精神类、观念类、宗教类、伦理类、礼仪类遗产等难以纳入非遗名录。中西文化是不同的文明体系,既然非遗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基于本民族文化的规定性,做将二者融汇、交叉、分制的努力。



其三是体系构建。任何有关遗产的概念、分类和认知皆与其整体性相关。同样非遗的体系也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体系而孤立存在。王福州院长强调,物遗和非遗作为两种存在形态,其实就是硬币的两面,互为彼此,相互链接,构成文化遗产的有机整体,并呈现出变异性发展过程。非遗自身体系的重新建构须以坚实和富有创意的学术思维为基础,围绕概念、定义和分类等进行再认识、再解读、再阐释。一是依托“物”找寻文脉,重塑中国自己的知识传统。历史地追述传统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手工、技艺和艺术,特别是民众生产、生活和生计中的工具承载,重拾《尚书》《周易》《考工记》《礼记》《天工开物》等典籍的认知分类和工具形制,让工具与相应的文明形态相对应,以折射传统文化的原貌和原真。二是依托“人”找寻文心,对现有体系进行查漏补缺。非遗就是代际传承的精神文化,表述体系往往与文明形态密不可分,体现于智慧、知识、价值、经验和技艺等诸多方面。某种程度上智慧就是非遗的代称也是其体系建构的基准线,更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品格。


二、“大遗产观”视域下的学科定位


王福州院长主要从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两方面论述“大遗产观”视域下的学科定位问题。在阐述非遗学的学科性质时,他指出非遗的学科性质具有“内部形态清晰”“交叉特性明显”“综合特征兼具”的特性。非遗学以自身事象及其历史、风俗、审美方式、价值体系、传承人以及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为确定内容,研究对象具有广博性和复杂性,很难为任何单一学科所独立掌握。其不但具有明显的多学科融合和交叉性特征,且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混融交叉,因此,要界定内涵、厘清边界、构建知识谱系和研究方法,打破旧有的学科分野,以主体性和整体性为至高原则,统摄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在阐述学科定位时,王福州院长强调,2003年《公约》的通过,在遗产形态和价值意义层面赋予了文化遗产更为宽博的框架,在主观价值观、象征观念与表演艺术、手工艺、节日、意识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突破了物质文化遗产的蕴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既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本,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既有赖于“文化遗产学”的推进,更依傍“大遗产观”的视域而获得最终解决。


三、跨学科视域下的人才培养


王福州院长强调,20世纪中后期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知识交叉融合成为大势所趋。非遗人才培养既要基于非遗领域的人才需求,也要综合考虑新时代非遗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特点。他强调要遵循知识生长逻辑和专业发展现实,完善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学科互融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分析高校非遗专业设置和招生情况后,王福州院长指出,从整体上看,非遗专业和研究方向,基本都是在现有学科优势基础上向非遗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分属于多个学科门类和不同专业。非遗人才培养应涵盖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层次。应加强顶层设计,结合社会需求情况,加快非遗的学科化建设,加强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和资源调配,建立职业教育、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育培养的协同发展机制,根据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四、学科视域下的课程设置


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的深度交叉和融合,通过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系统性地解决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复杂问题。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非遗学科课程设置情况后,王福州院长指出,高校非遗课程设置要适应新文科发展的规律要求,从大遗产观视域出发,着眼于中国的非遗保护实践和社会需求,探索建立符合新文科发展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体现融合和交叉学科特色的非遗课程体系;要以学科统摄基础理论和教材建设。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凸显基础理论。理论是学科建设科学化的根本。基础理论课程包括遗产学基础理论和非遗学基础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其次,专业课程特色化。即突出非遗学多学科融合和交叉的特点;突出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特长,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学资源,加强不同学科间合作和研学,加强相关优势学科课程设置和学科间的资源调配。第三,实践课程地域化。应克服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模式,依托所在区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和强调区域特色,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非遗的传承人以及文化领域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非遗实践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将非遗学的教学、科研、实践等融为一体,形成合力。第四,通识课程新文科化。跨学科是非遗学科教育的根本特点。通识课程设置应着眼于新文科建设,立足非遗学科核心问题,拓展相关学科知识,设置符合现代学科交叉融合规律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课程。

最后,王福州院长还为各位学生和青年研究者推荐了部分非遗学方面的著作,并与本校师生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100余位专家、学者与爱好者也在线观看了本次讲座。郝庆军主任指出,王福州院长作为建构我国非遗学学术体系的建设者、规划者和领导者,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转型问题的独到见解,将给同学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以启发。






                                                                                                           研究生院教务部

                                                                                                        

                                                                                                          2021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