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为第一任院长。自1951年4月毛泽东主席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在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阿甲,戏曲史学家傅惜华、黄芝冈、郭汉城的带领下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戏曲改革同社会主义新文艺建设紧密结合的研究特色,形成了文学、历史、音乐、声腔剧种、表演、导演、舞美等全方位的戏曲理论研究体系,将戏曲学术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当代戏曲史》、《戏曲艺术论》、《中国近代戏曲史》、《前海戏曲研究丛书》、《张庚文录》、《中国话剧史》、《葛一虹文集》、《中国曲艺通史》、《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概论》等重要著作。
戏剧戏曲学科曾经拥有张庚、阿甲、傅惜华、黄芝冈、郭汉城、沈达人、何为、黄克保、龚和德、刘念慈、余从、肖晴、傅晓航、章诒和、黄在敏、刘荫柏等一大批成就斐然的著名导师。目前导师队伍中有贾志刚、刘文峰、刘祯、秦华生、马也、毛小雨、谢雍君、王馗、孙红侠、刘彦君、宋宝珍、杨云峰、吴文科、田莉等在学术领域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近年来,我院戏剧戏曲学科全面发展,研究方向在原有戏曲史、戏曲理论、戏曲美学、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世纪戏曲学术史、戏曲美学、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论、戏曲民俗学、曲艺学等理论研究以及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培养。
目前我院戏剧戏曲学学科的研究方向种类众多,学科构架完备,主要有戏曲理论与批评、中国戏曲史、戏曲美学、戏曲表导演研究、戏曲民俗学、当代戏曲批评、少数民族戏曲研究、民间戏剧研究、话剧史论、曲艺史论、戏剧戏曲导演和戏剧戏曲表演等。我院戏剧戏曲学的研究传统和研究特色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关注戏剧戏曲学现状,注重文本、舞台和田野考察三者的结合,对戏剧这一立体的舞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已经出版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当代戏曲史》、《中国近代戏曲史》等大型学术著作为整个戏剧戏曲学学科构筑出了一个理论体系。
2002年来我院承担国家及各类课题多项,如参与北京市承担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三卷本《北京戏剧通史》之金元卷、民国卷,该书获北京市科研成果二等奖、全国艺术科学成果三等奖;还有《清代戏剧发展史》的主要撰稿和合作主编也为我院专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文化部受命下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昆曲”作为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与我院戏剧戏曲方面的专家学者所做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我院戏剧戏曲学科研人员参予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研讨,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这一切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戏剧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目前,本学科的学术团队承担着包括《昆曲艺术大典》、《京剧艺术大典》、《戏曲资料数据库》、《近、现代戏曲论著集成》、《当代昆曲导演艺术论》在内的30多项国家、省、院级重大或一般课题,具有了综合、全面、系统化的学术研究形态。随着诸多课题的完成,本学科必将会得到长足而有序的发展。
我院戏曲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三大所的专家及科研人员建构起了戏剧戏曲学这一重要的学科。其中拥有研究员(教授)11名,副研究员(副教授)12名,助理研究员(讲师)12名,除3名外其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科研人员结构呈年轻化梯队趋势发展。其中中国戏曲史志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刘文峰,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贾志刚,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王馗,当代戏剧理论批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马也,东西方戏剧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毛小雨,中外戏剧比较这一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刘彦君,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宋宝珍,曲艺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曲艺学,其学科带头人为吴文科。
近年代表性成果有:余从、王安奎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贾志刚主编《中国近代戏曲史》;王文章主编、刘文峰副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郭汉城主编《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王文章、刘文峰等主编《京剧大师程砚秋》;王安葵、何玉人著《昆曲创作与理论》;刘祯、谢雍君著《昆曲与文人文化》;贾志刚、熊姝著《昆曲表演艺术论》;宋波著《昆曲的传播流布》;王安葵、刘文峰、谢拥军、何玉人、王娜、包澄洁著《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胡芝风著《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何玉人著《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刘效民著《四川坊刻曲本考略》;郑雷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刘祯著《民间戏剧与戏曲史学论》;戴云著《〈劝善金科〉研究》;毛小雨著《虚幻与现实之间》;刘文峰著《戏曲史志研究》;戴云、戴霞著《傅惜华的研究著述与其戏曲收藏》;刘文峰著《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王馗著《梨园与岭南戏曲——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研究》;刘彦君著《中外戏剧史》;吴文科著《中国曲艺通论》等。